這篇文章提到如何讓閱讀變成深度思考! 對英語教學很有啟示! A must-read !!!
台師大教授鄭圓鈴:3歷程5策略,文字變養分
2013-11 親子天下專特刊 23期 作者:李佩芬
2013-11 親子天下專特刊 23期 作者:李佩芬
如何為青少年搭建「主動閱讀」的鷹架,進而具備「創造性閱讀」的思考力?跟著台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,走一趟閱讀理解的深度思考之旅……
台師大教授鄭圓鈴:3歷程5策略,文字變養分
學習或閱讀喜悅的來源,很重要的就是主動性。一篇文章究竟好在哪裡,應該讓讀者自己去發現,而不只是聽別人講述這篇文章有多好。就好比啃甘蔗,老師啃了甘蔗後,一直跟學生說這甘蔗有多麼甜、有多麼好吃,但如果都不讓學生親身去啃一下,那麼學生所感受到的好甜、好吃,都只是老師啃完之後吐出來的殘渣而已。
因此,老師很重要的任務是要誘導學生去吃那根甘蔗,要設計讓學生願意拿起甘蔗來吃,慢慢吃,慢慢體會甘蔗好吃,並自己發現到底好在哪裡。
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.培根(Francis Bacon)所描述的「螞蟻式」、「蜘蛛式」、「蜜蜂式」的三種學習類型,可幫助我們了解,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中,我們究竟遺漏了哪些非常重要的歷程。
所謂「螞蟻式」的閱讀與學習,是指閱讀的材料雖然多元,但學習時只會將作者所說的內容照單全收,不假思索的記憶下來,不曾主動的思考、組織與內化,這是一種「被動式」的學習。
目前台灣的學習環境,有很多像螞蟻一樣辛苦採擷知識、背誦知識的學生,也有很多辛苦指導學生背誦知識的老師。校園裡許多的閱讀活動,雖然辦得熱鬧非凡,但是多數卻仍停留在推廣「螞蟻式學習」的層次。
例如,比賽大量閱讀、抄寫美言佳句、抄寫讀後心得、背誦成語等,卻很少利用系統化的閱讀學習,幫助學生進行有價值的閱讀,所以學生自然無法從閱讀中釀造蜂蜜,提出創造性的個人見解或創作。然而,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並沒有辦法直接從螞蟻式躍升為蜜蜂式,老師必須為孩子搭建一個過渡的鷹架,這個協助孩子學習躍升的鷹架,就是「蜘蛛式」的學習。
了解3歷程,邁向創造性閱讀
了解3歷程,邁向創造性閱讀
「蜘蛛式」與「蜜蜂式」的閱讀,都屬於有效閱讀範疇。
所謂「蜘蛛式」閱讀,是指閱讀時訊息經過系統化網絡的過濾,擷取有用的訊息。
所謂「蜘蛛式」閱讀,是指閱讀時訊息經過系統化網絡的過濾,擷取有用的訊息。
而「蜜蜂式」閱讀,則是擷取有用訊息後,經過消化吸收,變成有價值的訊息。這些訊息能提供養分,滋養生命,而某些養分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與發酵後,會轉化成全新的物質!
這些物質對應到閱讀後的產出,可以是形成看法、有所感悟;有時甚至可以觸發聯想,完成一幅畫、一首曲子或一場革命。
剛起步學習閱讀時,大量閱讀的確是需要的,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,快速累積知識。所以,透過大量閱讀,也許可以培養出知識豐富的小孩,卻未必能成為一個有想法、有創造力的人。
這些物質對應到閱讀後的產出,可以是形成看法、有所感悟;有時甚至可以觸發聯想,完成一幅畫、一首曲子或一場革命。
剛起步學習閱讀時,大量閱讀的確是需要的,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,快速累積知識。所以,透過大量閱讀,也許可以培養出知識豐富的小孩,卻未必能成為一個有想法、有創造力的人。
莊子就曾提醒我們:「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粕已夫!」他真正的意思其實是:讀書的價值在於建立一個思考的歷程,而不是擷取書中現成的概念或知識。所以,閱讀最困難的部分不是去讀,而是去「思考」。在思考的時候,不妨多用筆去畫、去寫,在畫一畫、寫一寫的歷程中,往往就能不斷澄清自己的理解與想法。
那麼該如何開始呢?閱讀思考的歷程,包括三個重要的階段:先是「檢索與擷取訊息」、次之為「統整與解釋」、最後則是「省思與評鑑」階段。
這三個階段必須依序進行,不可顛倒次序。也就是說,閱讀理解的過程,必須先有檢索與擷取,才能進一步做統整與解釋,最後才有可能形成省思與評鑑。
「蜘蛛式」閱讀,著重於檢索與擷取重要且有用的訊息;「蜜蜂式」閱讀,先透過統整與解釋,讓訊息變得更有價值,再藉由省思與評鑑,對訊息提出有用的看法。
這段閱讀思考歷程,尤其是「統整與解釋」階段,可以更細緻說明如下:
1 檢索與擷取:先瀏覽全文,找出文本重要的訊息。
2 統整:根據文本重要的訊息,統整說出主要概念。再找出主要概念的相關概念,利用概念圖或情節脈絡圖,組織主要與相關概念。
3 解釋:這可分兩層次來說明。對主要與相關概念,我們可進行「表層訊息的解釋」,如透過解釋因果、關係、觀點,排列順序,比較異同,詮釋詞句、圖文等閱讀技巧。至於「深層訊息的分析」,可善用分析寫作目的、技巧、效果、寓意等方式來解釋。這過程中,倘若訊息過於瑣碎,可透過表格進行梳理,先梳理表面訊息,再梳理較深入的訊息。
4 省思與評鑑:對全文的內容、形式,提出合理的看法,並提出支持看法的證據或理由。
1 檢索與擷取:先瀏覽全文,找出文本重要的訊息。
2 統整:根據文本重要的訊息,統整說出主要概念。再找出主要概念的相關概念,利用概念圖或情節脈絡圖,組織主要與相關概念。
3 解釋:這可分兩層次來說明。對主要與相關概念,我們可進行「表層訊息的解釋」,如透過解釋因果、關係、觀點,排列順序,比較異同,詮釋詞句、圖文等閱讀技巧。至於「深層訊息的分析」,可善用分析寫作目的、技巧、效果、寓意等方式來解釋。這過程中,倘若訊息過於瑣碎,可透過表格進行梳理,先梳理表面訊息,再梳理較深入的訊息。
4 省思與評鑑:對全文的內容、形式,提出合理的看法,並提出支持看法的證據或理由。
這段從「檢索與擷取」有用訊息,到經由「統整與解釋」,讓訊息變得具有價值,以及藉由「省思與評鑑」,對訊息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理由,這整個過程,就是有效閱讀的歷程。
掌握5策略,達到有效閱讀
那麼,在這段「檢索與擷取→統整與解釋→省思與評鑑」的閱讀歷程中,要如何達到有效閱讀的目標?上表便以這五大閱讀策略為軸心,嘗試將閱讀策略、閱讀歷程,以及閱讀策略常用的閱讀技巧與使用範圍略為整理。事實上,這五種閱讀策略,也是極佳的提問口訣,透過靈活選擇或組織適當的閱讀策略,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朝「主動閱讀」更邁進一步:
那麼,在這段「檢索與擷取→統整與解釋→省思與評鑑」的閱讀歷程中,要如何達到有效閱讀的目標?上表便以這五大閱讀策略為軸心,嘗試將閱讀策略、閱讀歷程,以及閱讀策略常用的閱讀技巧與使用範圍略為整理。事實上,這五種閱讀策略,也是極佳的提問口訣,透過靈活選擇或組織適當的閱讀策略,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朝「主動閱讀」更邁進一步:
1. 找一找:要達到「檢索與擷取」目標,最常用的閱讀策略是「找一找……」,也就是能尋找段落、句子的訊息。它常利用尋找重要、明確、特別訊息的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2. 說出主要的:「統整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能「說出主要的……」,也就是能概覽全文,說出對訊息較正確的理解;常利用統整主要概念、趨勢、類別、背景、目的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「統整」常用的第二種策略是「畫出概念圖」,也就是根據擷取的重要訊息,利用概念圖將它們組織起來。
3. 為什麼:「解釋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「為什麼……」,也就是能解釋段落的表層訊息。它利用比較異同、解釋因果(概念、關係)、排列順序,或詮釋觀點(詞句、圖文)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4. 想一想:「解釋」常用的第二種閱讀策略是「想一想……」,也就是能分析段落深層訊息。它常利用分析寫作的技巧、效果、目的及寓意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5. 你認為:「省思與評鑑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「你認為……」,也就是對全文訊息進行統整與解釋的梳理後,經過判斷與省思,對訊息的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它常利用尋找支持證據或說明理由的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2. 說出主要的:「統整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能「說出主要的……」,也就是能概覽全文,說出對訊息較正確的理解;常利用統整主要概念、趨勢、類別、背景、目的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「統整」常用的第二種策略是「畫出概念圖」,也就是根據擷取的重要訊息,利用概念圖將它們組織起來。
3. 為什麼:「解釋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「為什麼……」,也就是能解釋段落的表層訊息。它利用比較異同、解釋因果(概念、關係)、排列順序,或詮釋觀點(詞句、圖文)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4. 想一想:「解釋」常用的第二種閱讀策略是「想一想……」,也就是能分析段落深層訊息。它常利用分析寫作的技巧、效果、目的及寓意等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5. 你認為:「省思與評鑑」常用的閱讀策略是「你認為……」,也就是對全文訊息進行統整與解釋的梳理後,經過判斷與省思,對訊息的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。它常利用尋找支持證據或說明理由的閱讀技巧來進行。
我建議所有的家長或老師,在自己進行閱讀時不妨思索:我是關心自己「讀到了什麼」,還是關心「想到了什麼」?在指導孩子閱讀時,是關心他們「讀到了什麼」,還是關心「想到了什麼」?任何一位渴望享受更深刻閱讀樂趣的讀者,都可以透過以上的步驟與方法,培養有效閱讀的能力。特別是老師,在帶領學生進行有效閱讀之前,自己一定要先懂得如何有效閱讀,並且在過程中,真正體會過閱讀的樂趣之後,才能很自然的將閱讀樂趣,傳達給學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